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艺术家学术交流

遵“天人合一”观,运思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丁立镇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4-11-30 16:42:15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7),我引伸为“天人合一”观就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众妙之门”,当然也是中国画发展的“众妙之门”。因为“天人合一”就是从哲学上概括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我对这两个关系作过思考研究,在60年代及80年代曾写对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几篇论文,论证了张璪这“八字名言”是在中国画领域里对这两个关系的简明形象的概括。所谓“造化”当指“天地万物”即“大自然”,所谓“师”即向大自然学习,“心源”者指人之心,心之官能则思。对造化观察感受所得在心中加工取舍、“迁想妙得”赋于自己意愿、理想,熔铸成意像,再“以手运心”,完成艺术作品。因为人之“心”不论是人品、学养、性格经历等等都是不同的,因而得心源之“得”也是不同的,创作出作品必然是不同的。这不正是“天人合一”观的具体化吗,这不正是“天人合一”观指导国画最好的“妙门”、“途径”和“方法”吗?所以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天人合一”观的一种表述。因为“天人合一”是尚中庸,体现了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因而中国画不会走向刻意“写实”、也不会走向极端抽象令世人看不懂的“现代派艺术”。因此可说“天人合一”观为中国画发展开拓了康庄大道,既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又是方法论,当然要首先继承和发扬。

(三)

“天人合一”观对历代绘画之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具体的,因为“天人合一”观是与时俱进的。客观世界在变化,“天”即变化。感应到人之心中的“天”是不断变化了的“天”,人是不可能对“天”无所感应的,除非是人被关在暗室中与世隔绝。故唐代张璪亲历感应了大唐盛世物华天宝,不但绘画杰出,而又总结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天人合一”观。其他唐代画家如周昉、张萱、闫立本等感悟到大唐繁华盛世光彩流韵的真景,而创精深华妙的色彩富丽的画风。被历代尊为画圣的吴道子,有感于大唐威武雄强,并受裴旻将军和公孙大娘舞剑的豪气启示,创刚健清新的“兰叶描”笔法和气势雄豪气吞山河的“吴家样”风格,其神韵风采体现了大唐盛世恢宏气象。“兰叶描”线描笔法,与魏晋时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迥然不同,因魏晋社会之风崇尚自然,崇尚清谈,追求精神自由,陶醉于田园风光,其画风讲究神韵清丽,用如同“春蚕如丝”的高古游丝绘制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等作品,体现了晋代安闲、怡静的时代风尚。尽管顾恺之、吴道子因时代不同而画风不同,但都是“天人合一”观所致。

宋代社会边疆屡遭外族入侵,军事、政治、经济等远不及大唐时代,但却很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设立画院,画家有一定官职,特别是皇帝宋仁宗、宋徽宗,尤其是徽宗,本身就是修养极高的大书画家,他极重绘画写实求真,连花卉都要画出四时朝暮之不同形象神韵。其书法创“瘦金体”,清瘦绝妙。皇族重视,虽造就了宋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但风骨不及大唐雄健。因为感应到艺术家的心中的“天”已是不同的“天”了,到南宋已是偏安江南的“小朝廷”时,“天”更变了。在民族战争的大灾难中,广大民众和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们竭力反对屈膝求和的统治集团,表现出强烈爱国热情,感应在诗人画家心中,便创作出许多前朝未有的诗词和绘画作品。如李唐《伯夷、叔齐采薇图》,借歌颂古人,表达不与金人妥协的意志,并讽刺那些在异族面前投降的官员。刘松年的《中兴四将》,萧照的《中兴祯应图》更是直接表现了当代的抗金斗争,这在古代绘画中是罕见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宋代踊现了《长江万里图》、《千里江山图》等历史上空前的长卷巨作,寄寓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江山之热爱深情。意味深长的是南宋画家马远画山水只画“一角”,而有“马一角”之称,夏珪除画《长江万里图》之外,还画了很多“半边”山水画,有“夏半边”之称。后人评论其创作意图是对南宋“半壁江山”“残山剩水”伤感和讽喻。

明代晚期画坛有人提出“师古人”,笔笔摹仿求得“古人本原”、“惟肖古人”,而形成因袭复古之风。到清初 “四王”时期更甚,“摹古画真便是佳”。这种“步履古人”不走“师造化”之路,自然就背离“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导致明末清初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有所萎缩后退。相反,清代石涛等画家极重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使山水画有别开生面的发展,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宗师;清代“扬州八怪”的黄慎、郑板桥等人,重师造化,又能发挥独创精神,他们的花鸟画扬名画坛,有贡献于画史。

(四)

二千多年的中国画历史,充分证明凡是国画遵循“天人合一”观就能顺利发展,凡是违背“天人合一”观,就会萧条倒退,当代中国在“文革”中就出现过这种局面。好在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进入千载难逢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认真继承“天人合一”的艺术观,继承中国画已创造的灿烂精华。本文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中国画特有的精华,值得认真继承发扬。

第一:中国画在“天人合一”的艺术观指导下,首重意境追求和气韵生动。在形神关系上主张“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南齐谢赫提出闻名千古的“六法论”,“六法”之首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精华和特色。国画大师潘天寿指出“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画中之灵魂”。

中国画立意所需也重视写形,在需要时,也可画的很逼真。“六法”就有“应物象形”之谓。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唐代大理论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云:“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注8)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论画之诗甚多,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注9),这很通俗,以“形似”论画,是小儿见识。近现代画家对“形神”问题,更有许多精妙论述,齐白石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不似欺世”。(注10)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中国画家之共识。这个共识得来不易,当年学苏联,从社会到院校,可谓都是苏联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主导的西方艺术观。西方艺术的核心还是罗丹主张的“艺术上的唯一原则,是把所见的东西抄录下来”“象仆人似的忠于自然”(注11)。艺术大师达•芬奇,在他著名的《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这与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4,060.547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