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艺术家学术交流

范曾:我梦想成为画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范曾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4-11-30 17:05:50

  范曾:1938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一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62年至1978年供职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研绘中国古代人物服饰资料;1978年至198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1984年回南开组建东方艺术系并任教授、系主任。 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北大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青岛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著有《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的艺术·献给2000年》、《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卷》、《范曾散文三十三篇》、《范曾临八大山人》等五十余种。
  
  自评24字:
  
  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词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艺术史家、批评家。
  
  时 间:2005年1月19日下午
  
  地 点:北京 范曾家
  
  张晓凌(以下简称张):中国文化的传承有多种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文化家族的传承。文化家族这种景观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才能不绝如缕,绵延至今。作为范氏家族来讲,从范仲淹“忧乐天下”的传统开始,到您这一代,已经第29代了。那么,您是怎样看待文化家族在文化传承当中的作用的?
  
  范曾(以下简称范):文化家族作为一个社会细胞来讲,是中华文明传承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大的文化世家,通过互相联姻通婚等方式,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精英网络,以此相互沟通、联系和互相影响,这对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常重大。以我们这个家族为例,晚清桐城派的巨儒吴汝纶对范伯子有知遇之恩,并且把姚鼐的后人姚倚云介绍给范伯子为妻,这种关系好像是联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有我们和江西陈家的结缘,陈宝箴极力促成他的孙子陈师曾和范伯子女儿的婚事,就源于陈宝箴对范氏的诗文非常欣赏,他说自己甚至愿意搬到江苏来住,这可以看出一个文化世家是多么有魅力和社会吸引力。实际上范伯子的弟弟范钟还是陈衡恪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圣人是易子而教的,自己教自己的后辈往往不妥,你的儿子我教,我的儿子你教,这种关系同样构成了中国的一种文化景观。
  
  张:易子而教也好,互相联姻也好,可以理解为文化家族之间的一种互动,这种方式给一个家族带来新鲜的具有活力的东西,有利于文化更好的繁衍传承。如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很麻烦。
  
  范:太封闭的系统就像近亲繁殖一样,生命力会越来越弱。
  
  张:作为您本人来讲,是从您父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家族文化的接纳和承袭。您在文史、诗词方面的修养在当代艺术家里是最好的,以此来看能生在一个文化家族里面是很幸运的。
  
  范:很幸运。陈师曾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公子,什么叫第一公子?过去讲北京四大公子都出身于官僚财主家族,可文人家族中的公子谁能超过陈师曾?他是陈散原的儿子,范伯子的女婿,所以陈师曾成为一代名师是必然的。再拿我父亲来讲,他是范伯子的孙子,诗词、国学都非常好,《诗》、《书》、《易》、《礼》、《春秋》、《尔雅》等等,他都非常熟悉,因此念错字、别字在我父亲那里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我自己,十几岁时《离骚》就全背下来了,有这个基础和没有这个基础是不一样的。有一次我和文怀沙先生聊天,我说您是楚辞专家,我们两个背《离骚》,你一句我一句,背完以后他抱着我说:现在像你这样对楚辞如此熟悉的人没有了。我开玩笑说:您本人就是楚辞专家,怎么可以说没有了呢。这些都得益于从小的一种熏陶。因为有了家族文化的基础,到了学校,比如说我到了南开大学历史系,我就知道哪些书是我爸爸曾经非常重视的,是我应该认真读的,哪些书是很有意味的。我从17岁上大学就比其它学生有这方面的优势,因此,我当时虽然只有17岁,但是我的成绩最好。
  
  张:我觉得您特别幸运,除了有一个好的家族文化背景之外,在读书期间也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生态。比如说您师从的南开大学的诸位名师,中央美院的蒋兆和先生。另外还有郭沫若先生,当时郭老对您的评价很高,您还和沈从文先生编过《历代服饰》。您当时面对的这些前辈都是学界泰斗,这对您的成长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范:这个文化生态是不可再得的。因为我们这代人所见到的那些学者上承了乾嘉以来的严谨学风,他们学识的渊博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我当时在南开大学所接触的那些教授,如雷海宗先生,现在是被世界史学界公认的能够和斯宾格勒以及汤因比相比肩的大师,他精通十几国语言,讲起课来滔滔不绝,那种仪表,那种学问和浩荡的气派我想再也不会有。还有像王玉哲、谢国桢这样的大学者都亲自上课。在中央美术学院蒋兆和先生、李可染先生和李苦禅先生都是我的恩师,还有其它许多老师也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人。
  
  张:中央美院是一个以写实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蒋兆和先生也一直坚持这样的教学理念。前几年关于中国画教学的讨论很多,很多人认为学习中国画应该把西方的写实教育方法剔除出去。您曾经为蒋兆和先生画过像,蒋兆和先生还给您题了跋。如果没有一套西方写实绘画的基础,只是依靠中国画的造型传统,您还能不能把蒋兆和先生画得神采飞扬,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范:人类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吸取它的精华,又能够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根基,就不会受到西方艺术的冲击而丧失民族的文化,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
  
  过去中央美院对西方素描的理解有它的片面性,基本上是受苏联素描教学的影响,而苏联素描教学主要是契斯恰可夫教学体系。我们不能轻易否认契斯恰可夫教学体系,因为它造就了苏联很多伟大的画家,可是这种素描不是唯一的素描,西方的素描是五彩纷呈的,还有安格尔素描、米开朗基罗和芬奇的素描等等。
  
  我认为蒋兆和先生伟大之处在于他很了解西方素描的精髓是什么。蒋兆和先生希望我们在三维空间里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对结构要有整体把握。另外他对细节非常重视,包括皱眉时的微妙变化,甚至对眼黑的把握都要反复观察推敲,这对我们严格地掌握造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导作用。所以谈到真正地传神写照,蒋兆和先生无与伦比。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蒋兆和先生强调结构,不强调光暗,他认为光暗仅仅是对结构的补充。

[1] [2] [3]  下一页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6,576.17200 毫秒